机构介绍
武汉大学自考
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、综合性强、特色明显,涵盖了哲、经、法、教育、文、史、理、工、农、医、管理等 11 个学科门类。学校设有人文科学、社会科学、理学、工学、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 36 个学院(系)。有 108 个本科专业。 5 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,共覆盖了 29 个二级学科,另有 17 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。 6 个学科 为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。 28 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。 200 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, 281 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。有 29 个博士后流动站。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。
武汉大学名师荟萃,英才云集。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3500 余人,其中正副教授 2200 余人,有 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、 7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、 2 位欧亚科学院院士、 8 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、 8 位“ 973 项目”首席科学家(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)、 4 位“ 863 项目”计划领域专家、 3 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、 20 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、 10 位国家级教学名师。
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,成就卓著。学校有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、 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 2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、 8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4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;还拥有 7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 8 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、 5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 1 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。
优良的学术传统、浓郁的文化底蕴、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,推动武汉大学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,社会效益显著,学术影响日益深远。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,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,到处都留下了武大学人的身影和印记。学校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、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;在南北极科学考察、抗 SARS 多肽药物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;马协型杂交稻、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,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。